【地理热点】高考地理常考点:冲淤平衡问题
冲淤平衡”是水土保持学术语。冲淤平衡包括三种——纵向平衡、断面平衡、平面平衡。
纵向平衡:就是来水含沙量与支流挟沙能力的平衡问题,包括不冲不淤平衡和冲淤平衡两种情况。
断面平衡:就是水库或河流床面上水流的作用流速与床面土质的抗冲能力以及断面内的横向输沙都能相互平衡,不致引起断面形状的改变。
平面平衡:主要是指水库或游荡型河流的稳定问题。
1.什么是冲淤平衡?
“冲”,即侵蚀搬运,“淤”,即淤积沉积。
冲淤平衡简单来说,就是上游带来多少泥沙,离开本河段时都能带走。
即指在一定时间内,上游来沙量 = 本河段水流挟沙力 = 下泄的沙量。
所以由等式可知,冲淤平衡取决于两个变量:上游来沙量河段的水流携沙力当这两个变量基本相等时,即冲淤平衡。然而,现实情况中,河流的水文条件是不断变化的,短时间尺度下,平衡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冲淤不平衡才是常态。
2.什么是冲淤不平衡?
冲淤不平衡,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淤积原理
展开全文
上游来沙量>本河段水流挟沙能力,所以产生淤积,河床升高;
冲刷原理
上游来沙量<本河段水流挟沙能力,所以产生冲刷,河床下降;
交替原理
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交替进行。流量大时(汛期),以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堆积为主。
(这是一般情况下的结论,具体情况还需根据实际的资料和数据判断)
河流的冲淤情况可不简单,它深刻影响着河床形态和河流附近的地貌。
比如河流侵蚀地貌(沟谷、瀑布、阶地等)和河流堆积地貌(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等),都是由于冲淤不平衡形成的。
而在河口地区,除了河流因素外,潮汐(海浪)作用也影响着冲淤情况:流水沉积+海浪侵蚀 或者 流水侵蚀+海浪堆积。
河流和海浪两者“此消彼长”,也影响着海岸线的变化。
3.考题怎么出?
冲淤平衡问题很重要,几乎年年都会出现在高考中,而且常以区域分布图、剖面图为背景,来考察某一河段或是河口海岸地区的冲淤平衡情况,一般难度都不低,高考备考的朋友们一定要重视哦~
押题冲刺
(2024河南洛阳·高三期末)黄河以高输沙量著称,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9年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入海沙量显著降低。2002年后黄河实施调水调沙,通过人造洪峰的形式冲刷下游河道,减轻河道淤积,同时将小浪底水库前期淤积的泥沙排出。图示意1999~2017年黄河入海口附近实测水沙通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判断,以下年份未实施调水调沙的是( )
A.2003年
B.2009年
C.2013年
D.2016年
2.若调水调沙中断后,对黄河下游带来的影响是( )
A.下游河道冲淤平衡
B.陆上三角洲面积萎缩
C.下游河道变宽变浅
D.陆上三角洲向海淤进
【答案】1.D 2.B
【解析】1.由材料“特别是1999年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入海沙量显著降低。2002年后黄河实施调水调沙,通过人造洪峰的形式冲刷下游河道,减轻河道淤积,同时将小浪底水库前期淤积的泥沙排出。”分析可知,1999年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入海沙量显著降低,而调水调沙为通过人造洪峰的形式冲刷下游河道,将水库的泥沙和河床的淤沙送入大海,冲刷的同时河流入海口输沙量会变大,读图可知2016年基本没有输沙,推断未实施调水调沙,D正确。故选D。
2.调水调沙是利用工程设施和调度手段,通过水流的冲击,将水库的泥沙和河床的淤沙送入大海,从而能够减少泥沙在下游河床的沉积,从而使下游河床降低,增加河流的泄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多发。若调水调沙中断后,河流的冲刷能力降低,泥沙易在下游河段淤积,A错误;调水调沙中断后,输沙量变少,造陆功能减弱,陆上三角洲面积萎缩,B正确,D错误;“调水调沙”就是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人为制造“洪水”冲刷河道,以减少下游河道淤积甚至达到冲淤平衡,阻止河床上涨。如果调水调沙中断,下游河道以冲刷为主,河道变深,C错误。故选B
【点睛】“调水调沙”就是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人为制造“洪水”冲刷河道,以减少下游河道淤积甚至达到冲淤平衡,阻止河床上涨。非汛期排放的清水携带泥沙入海和人为的洪峰冲淤,可进一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2024·全国·一模)钱塘江位于长江干流以南,含沙量小,仅为长江的35%。近5000年来,钱塘江河口(下图)在径流、潮流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岸线不断向海延伸。1950年以来,人们在钱塘江河口围垦滩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月份中,钱塘江河口径流与潮流冲淤平衡点向海洋方向偏移最明显的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4.钱塘江河口围垦滩涂规模的扩大,将( )
A.降低河口水体盐度
B.增强径流对南岸的破坏
C.减缓岸线向外推移
D.改善河口航道水深条件
【答案】3.B 4.D
【解析】3.当河流作用大于海流作用时,冲淤平衡点向海洋方向偏移,且河流作用越强,偏移方向越明显。根据中国雨带移动的规律,6月份左右位于长江流域,此时降水量最多,河流的径流量最大,河流的作用最强,冲淤平衡点向海洋方向偏移的方向越明显。B正确。
4.大规模围垦滩涂,会导致河口地区湿地面积减少,淡水注入减少,导致盐度增加,A错;将会减少径流对南岸的破坏和加速岸线向外推移,B、C错误;挖掘河口泥沙围垦滩涂,有利于改善河口航道水深条件,D正确。
【点睛】长江口海域的泥沙在洋流的作用下,自北向南将泥沙带到钱塘江口堆积。
(2024·全国·模拟预测)泥石流冲出沟口后,由于地形突然开阔,坡度变缓,挟带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泥石流扇。天摩泥石流扇伸入帕隆藏布江(雅鲁藏布江水量最大的支流),导致帕隆藏布江江岸位置变动,泥石流扇上下游附近河段冲淤交替,318国道因此改道。下图示意天摩泥石流扇附近帕隆藏布江的冲淤形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天摩泥石流扇形成后,其下游附近河道冲淤交替,主要是因为泥石流扇改变了局部河流的( )
A.流速B.流量
C.局部落差D.主流方向
6.天摩泥石流扇附近上方的帕隆藏布江河段( )
①以冲刷为主②以淤积为主③夏季河床形态变化大④冬季河床形态变化大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5.D 6.C
【分析】本组题以“天摩泥石流扇附近帕隆藏布江的冲淤形势”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流水地貌及水文特征等知识,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及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5.天摩沟泥石流堵塞主河后,改变河流流向,主流呈折线冲向对岸,由此形成横向连锁反应,原来相对较为窄深的单一河道逐渐发育成宽阔游荡的辫状河道,D正确。河道形态的改变,没有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河流的流速、流量没有变化,该河段的落差也没有变化,A、B、C错误。故选D。
6.由于堰塞体抬高了入汇主河附近河段的侵蚀基准,长期影响下,堰塞体上方河床淤积抬升,将发育形成平缓、宽阔的河谷,①错②对。夏季帕隆藏布江流量大,挟带的物质多,堆积作用更显著,河床形态变化大。冬季水量小,河床形态变化小,③对,④错。②③组合符合题意,C正确,A、B、D错。故选C。
【点睛】较平直的河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顺着河流的流向,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弯曲河道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7.(2024·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洞庭湖(吞吐型湖泊)与江河相通,其生命的兴衰与水沙过程密切相关。近几十年来,长江中上游干流历经了荆江调弦口堵口、下荆江系统裁弯、葛洲坝截流、三峡水库蓄水运用等水工程的运行,湘、资、沅、澧四河流中.上游兴建了一大批大中型水库,湖区治湖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湖盆冲淤变化率是指水体实际含沙量与水体挟沙能力的比值,其大小反映了潮盆冲淤状态。合理的水沙搭配使湖盆不冲不淤或者在一定时段内达到相对平衡。以前洞庭湖湖盆冲淤变化率较大,而如今经过疏浚河道、拆除部分水库、裁弯取直工程和合理调控湖区用水量等一系列的流域治湖措施,洞庭湖湖盆冲淤变化率较小。下图示意洞庭湖流域。
(1)分析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流域水利工程对洞庭湖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影响。
(2)以前受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影响,洞庭湖湖盆冲淤变化率较大,试分析其原因。
(3)说明如今流域治湖措施对洞庭湖湖盆冲淤变化率减小所起到的改善作用。
【答案】(1)洪水期入湖水沙量减少,减轻洞庭湖区的防洪抢险压力和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延缓泥沙淤积速率;整体上枯水期入湖水量减少,泥沙淤积减少,利于延长洞庭湖的寿命(或减缓洞庭湖的萎缩)等。
(2)流域人口增多,城市密集且规模扩大,生活生产需水量增大,补给湖泊的水量减少,使洞庭湖的入水量小于出水量,湖泊整体水量减少;加之受上游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影响.该地河湖水流流速减缓.流水侵蚀和搬运能力减弱,最终使得水体挟沙能力降低;洞庭湖各类洲滩发育扩展,水生植物滋生蔓延,植被洲滩阻流促淤,导致湖水水体实际含沙量较大;湖盆底部淤高,形态改变.湖内水沙条件改变,湖泊水动力减弱。
(3)疏浚河道有利于排沙,减少水体含沙量;拆除部分水库等水利工程和裁弯取直有利于加快河湖水流流速,使水体挟沙能力变强;合理调控河湖地区人类活动的用水量,可以促使河湖整体水量增加,水体挟沙能力变强。
【分析】本大题以洞庭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和湖泊冲淤的原因及对环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查学生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近几十年来,长江中上游干流历经了荆江调弦口堵口、下荆江系统裁弯、葛洲坝截流、三峡水库拦蓄上游洪水,拦洪错峰。同时通过其他四河流中上游兴建水库,湖区治湖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使入湖水沙量减少,减少湖床的泥沙淤积 ,增加泄洪能力,使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明显减轻,减轻洞庭湖区的防洪抢险压力和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对行洪区及出湖口疏浚,延缓泥沙淤积速率,利于延长洞庭湖的寿命。
(2)根据材料“湖盆冲淤变化率是指水体实际含沙量与水体挟沙能力的比值,其大小反映了潮盆冲淤状态”。由于流域人口增多,城市密集且规模扩大,生活生产需水量增大,导致入湖水量减少,同时入湖水量小于出湖水量,使得湖泊整体水量减少;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由于上游水库等水利工程的修建,整体上入湖水沙量减少。这些因素使该地河湖水量减少,水流速度减缓,流水侵蚀和搬运能力减弱,水体挟沙能力减弱;湖泊水流速度减弱,湖盆底部淤高,形态改变,湖内水沙条件改变,湖泊水动力减弱,各类洲滩发育扩展,水生植物滋生蔓延,植被洲滩阻流促淤,导致湖水水体实际含沙量较大。因此,受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影响,洞庭湖湖盆冲淤变化率较大。
(3)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湖水水体实际含沙量较大,水体挟沙能力减弱,洞庭湖湖盆冲淤变化率较大。根据材料“而如今经过疏浚河道、拆除部分水库、裁弯取直工程和合理调控湖区用水量等一系列的流域治湖措施,洞庭湖湖盆冲淤变化率较小”,说明疏浚河道有利于河湖排沙,减少河湖含沙量;拆除部分水库等水利工程和裁弯取直有利于加快河湖水流流速,使河湖水体挟沙能力变强;合理调控河湖地区生产、生活、农业等的用水量,可以促使河湖整体水量增加,水体流速增强,水体挟沙能力变强。这样使洞庭湖水体实际含沙量较小,水体挟沙能力增强,湖盆冲淤变化率减小。
8.(2024·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中游地区湖泊密布,江河纵横。云梦泽指今汉江与长江交汇地带的古湖源,由第四纪地壳运动所成的洼地积水而成。先秦时期云梦泽地区江河漫流、河道曲折,河流或分或合,水运或通或塞,变化无常。由于河流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古云梦泽面积大大缩减并被分解成二百多个浅小的湖泊,逐渐演变为平原—湖沼景观。下图示意云梦泽地区范围。
(1)说明古云梦泽时期该区域多湖沼与该地自然环境的关联性。
(2)从河流冲淤角度,分析云梦泽地区变化无常的原因。
(3)分析古云梦泽由大湖演变成平原一湖沼的原因。
【答案】(1)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丰富: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河流易改道,汛期江河漫流,水量补给大。
(2)该地区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泥沙大量淤积,河流受阻分汊、改道;洪水季节,河岸崩塌,河水漫流;河流弯曲,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河流易栽弯取直。
(3)长江与汉江从山区流到江汉平原,流速减缓,泥沙入湖入河,云梦泽淤积严重;历史上人类围湖造田的不断加强。
【分析】本题以云梦泽的相关资料为背景信息,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河流地貌的发育等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详解】(1)由材料可知,先秦时期云梦泽地区江河慢流,编基曲折,河流或分或合。水运或通或彦,变化无常。该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丰富,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江河漫流,水量补给大,河流易改道,变化无常。
(2)该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从河流冲淤角度来看,该地区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河流水量较小的季节,泥沙大量淤积,河流受阻分汊、改道;洪水季节,水位上升,河岸坍塌,河水漫流;河流弯曲,凹岸侵蚀,凸岸维积,河流易戴弯取直,因此云梦泽地区变化无常。
(3)由材料可知,由于河流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古云梦泽面积大大缩减并被分解成二百多个浅小的潮泊,逐渐演变为平原一湖沼景观。从河流作用来看,长江与汉江从山区流到江汉平原,流速减缓,泥沙入潮入河,云梦泽淤积严重;从人类活动来看,历史上人类围潮殖的不断加强,最终使湖泊萎缩,形成平原一湖沼。
评论